BOB半岛·综合(中国)官方网站-登陆入口亳州:增彩“小庭院”香甜“果树村”

发布时间:2024-05-10 17:33:01    浏览:

[返回]

  半岛sports杏树、桃树、梨树、苹果树……村里村外、房前屋后、道路两旁全都是果树。”张保良说,他早年跑运输,在没有发展果树种植前,跑运输是圈椅村不少村民的第一副业。就这样,在张保华的传帮带下,圈椅村的果树种植发展到今天的规模。

  3月28日, 圈椅村满园桃花鲜艳怒放。图为市作协的作家前来踏青、 采风。

  编者按:春日的大地正在萌发生长的力量,一缕缕新绿闪现出希望的光芒。今起,本报推出“行进亳州精彩故事”大型系列主题报道“乡约春天”,走进农村、走近农民,深入感受时代发展中的亳州农村建设、农业发展、农民生活发展变化,全景展现“三个亳州”现代化建设中的田园精彩。

  这是一个被果树覆盖的村庄,春暖花开时节,一阵暖风吹过,村子里便下起了花雨。

  这是一个不盖楼房的村庄,但这里的村民“不差钱”,他们仅水果年收入人均便达到约一万四千元。

  3月24日,本报记者走进谯城区牛集镇圈椅村,聆听这个“果树村”的“香甜”故事。

  杏树、桃树、梨树、苹果树村里村外、房前屋后、道路两旁全都是果树。

  此时,杏花已经盛放,桃树刚抱上花骨朵,一座座砖瓦平房立在了花海里。一阵暖风吹来,村子里下起了杏花雨。

  “前几天杏花开得正好看的时候,来村里看杏花、拍照片的人可多啦!”圈椅村当地“果树专家”张保华说。

  在张保华的带领下,记者“游览”了圈椅村。村子并不大,只有五六排平房,30多户人家,每家房子周围都栽上了果树,其中大多是杏树。一条环形的水泥路将整个村子围在了一起,几乎都是用红砖或青砖盖成的瓦房,间隔几家墙上贴着白瓷砖,隐映在粉色的花海中。

  张保华说,由于圈椅村原址比较低洼,经常发生内涝,于是在1996年整村搬迁到了这里。

  1996年距今已经有20年时间,换作其他村庄的村民,可能不少老宅已经被推倒建成了“楼上楼下”,但圈椅村却始终保持了原有风貌,整个村里没有发现一处楼房。

  而对于一个仅水果年收入便达到人均约一万四千元的村庄来说,盖楼可是“不差钱”。这是为什么?张保华没有正面回答,而是把记者带到了他家。

  张保华家院门前,一棵果树的东边枝头上,白色的李子花正在怒放,而西侧的枝头却满是粉色的杏花。

  “这是采用的嫁接技术,可以让一棵树开两种花,结两样果。”张保华边说便走进院子。

  院子里同样也栽上了果树。张保华指着一棵刚发新芽的树说,这是一棵梨树,通过嫁接技术,能结十几个品种的梨。

  张保华门前屋后共有20多棵果树,“光这20多棵树,我一年就能收入一万多块。”张保华算了一笔细账:20多棵果树都在盛果期,一棵树能卖上千元的果子,除去各项成本,还能剩下一万五千元左右。

  “你看,就我这门前屋后这点地方,种果树每年的收入就超过种粮食十亩地的收入。”张保华说,因为村子里各家门前屋后栽的果树数量不同,收入也有差别,但少的每年收入也在五千元以上。

  张保华介绍说,庭院里的果树收入高,是因为在村子里,果树的成熟期要比田里早。

  “村子里更暖和、更背风,果子要比在田里的早一个星期左右熟。”张保华说,他们村里的杏由于上市较早,能卖到7元钱一斤,所以谁也不愿意推倒了瓦房建楼房,

  “影响果树生长,就影响到收入。”张宝华说,盖楼房虽然有“面子”,但不能没有了“里子”,果树可是村里的宝贝疙瘩。

  其实约在20年前,圈椅村还是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。近20年来,当地村民因为尝到了果树的甜头,逐步由庭院经济发展到大田栽种,如今全村220亩土地,全部种上了果树。

  “去年收入了这个数,五万。”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的张保良,伸出了五个手指头,“苹果还没挂果呢,到明年苹果上市,会挣得更多。”

  张保良说,他早年跑运输,在没有发展果树种植前,跑运输是圈椅村不少村民的第一副业。

  “等到果子熟的时候,才美呢。杏熟的时候,村里到处是黄澄澄的,风一吹,就能闻到喷香喷香的杏味。吃一口又甜又沙棱。”说着,张保良陶醉地深吸了一口气,好像杏已成熟。

  村民张俊勤家里人手少,缺人管理,除了自家庭院的十几棵,大田里的果树都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承包了出去。但她也同样盼望着果子成熟。“到时候,不但儿子回来,闺女、外孙都回来,摘果子、吃果子、卖果子,整个村里比过年还热闹呢。”

  圈椅村现有35户141人,耕地面积220亩。整个圈椅村仅水果年收入就近200万元,人均水果年收入14000元左右。村子的“牛桃群果”牌绿色产品认证已经通过,并正在注册“圈椅”商标。

  “我们村现在是春季花常开,四季都有果,常年能见绿。”张保良说,村内除了主要栽种杏树、桃树、梨树外,还种植有李子、石榴、核桃、柿子等,共有10多个品种,既增加了收入,又美化了环境。

  圈椅村种植果树,还要从村里的果树“草根专家”65岁的张保华说起。

  “这棵杏树的品种是红丰,开花晚但熟得早”、“你别看这棵梨树小,我保证今年不少结果子”其实,说起来头头是道的张保华才小学一年级毕业。

  20多年前,张保华也是以跑运输为副业。但他从小就对种植果树、果木嫁接有兴趣,用他的话说就是“爱倒弄”。

  上世纪90年代,利用跑运输的便利,张保华从山东冠县和临近的砀山等地学来了一身的果木管理、嫁接技术。一天,张保华到河南新密拉货,遇到一个人刚买了三棵石榴树苗。看到这个自己从没见过的品种,张保华提出要买一棵,但对方怎么也不答应。最终,在张保华的软磨硬泡下,以100元的价格成交了一棵。

  1996年,圈椅村因内涝整村搬迁到现址。张保华引进了“金太阳”杏和“凯特”杏等品种,开始在新村试种。经过三年的苦心探索,他所嫁接的优质改良杏,终于开花结果,“那时候一棵树结的果子一年能卖50元钱,在当时也很可观了。”

  村邻看到张保华种植杏树效益可观,便纷纷登门学习。张保华便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种植技术免费传授给大家。

  随着这几年乡村游的兴起,名不见经传的圈椅村也渐渐有了名气。每到果树开花、结果的时候,都会有大批游客前来村里观赏。

  “前几天,一个专门来拍杏花的淮北游客告诉我,杏花很漂亮,但吃饭太不方便了。”张保华说,淮北游客的话其实契合了他的新打算。

  “撒点小青菜,喂几只土鸡,让游客观赏果园风光的同时,尝尝农家饭。”张保华说,他正计划建一个农家乐,这样既方便了游人,也能留住游人。

  通过发展庭院经济,进而全村推进果树种植,圈椅村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。种植果树成了农民的“绿色银行”,既发展了经济,又美化了家园,实现了生态文明发展,这为我市大力实施以增绿、增彩、增果为主要内容的“三增工程”提供了现实注脚。

  当前,美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,既要经济繁荣,又要环境优美。为此,我市今年提出了大力实施增绿、增彩、增果的“三增”工程。

  怎么实现这一发展路径?圈椅村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,那就是因地制宜,打造一个适合本村的生态产业体系,不仅要让村庄变美变靓,更要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、看得见的实惠,为农民们的“绿色银行”,存入更多的“绿色货币”。

  有了“面子”更有“里子”,农村的生态健康发展,才能得以顺利实施,这也正是我市实施“三增”工程的目的所在。

搜索